您現在的位置 :
唯有研究才可降低不確定性
增加可能性

新知》檢測乳癌像測血糖! 醫師江坤俊發現新乳癌腫瘤指標

2018-08-13經營管理部
乳癌一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首位,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醫師、副教授江坤俊與研究團隊,發現人體中的蛋白質「WISP1」可做為「血液中新型乳癌腫瘤指標」,在臨床上有助於早期診斷乳癌、評估療效、偵測復發情形,研究成果已拿到國內專利。
基隆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說,「WISP1」透過抽血檢測,未來會加速推廣這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,「像使用血糖機測血糖一樣方便!」
江坤俊指出,現代醫學進步,對乳癌的治療已經大幅改善,第一、二期乳癌治療的成功率可達九成以上,及早發現及早治療,但乳癌攝影檢查很痛,很多婦女做過一次就不想再做第二次,篩檢率不高,現有的乳癌腫瘤指標,如癌胚胎抗原(CEA)、CA153等,靈敏度、準確度也都不夠。
江坤俊說,3年前他找標靶治療做基因研究,意外發現「WISP1」這個蛋白質,除了會增進乳癌細胞生長和轉移,更會分泌到血液中,有潛力可做為新的乳癌腫瘤指標,「可說是誤打誤撞,」3年前發表的這篇論文,至今已被引用數百次。
而這兩年來的持續研究,江坤俊與研究團隊已可確定,「WISP1」可做為乳癌新的腫瘤指標,其敏感度和特異性皆遠優於現有的乳癌腫瘤指標,目前研究成果「以血液中WISP1的濃度作為乳癌篩檢及偵測復發的方法」,已順利取得國內專利。
江坤俊說,該專利目前還在臨床實驗階段,希望有廠商願意投入加速研發商品化,有更多人參與,希望將來就可以像測血糖一樣,一驗便知道有沒有罹患乳癌或復發,越早普及化,就能救越多人。
江坤俊表示,乳癌在台灣的好發年齡是45歲到50歲,這個年紀的女性在家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,一旦罹乳癌對家庭的影響非常大,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,「得到乳癌這件事,對她們來說可能就是個回憶而已,不用一輩子和癌症鬥爭。」
而過去若發現乳癌復發,只能進行化療,化療帶來的疼痛與副作用,也讓很多患者卻步,江坤俊說,現在已經有新的標靶治療藥物CDK4/6抑制劑,服藥即可延緩惡化時間長達25個月,研究也發現有6成患者服用後,腫瘤縮小超過30%,鼓勵患者勇於面對接受治療。